最近在追一档综艺,一开始小编就被紧张的面试环节吸引,后来为真实职场感概动容,过程中看到了职场里应有的准则,也收获着人生的种种金句。
其中近一期的一句——“很多时候,法律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让我颇为感触。
这句话是【法律援助】项目结束后的一个短评,案子是关于20多年前养母收养了一个弃婴,现在弃婴大学毕业出来工作,养母想要抚养费,姑娘不给。一言不合,衍生各种骚扰和谩骂,关系坏到没法对话。
而最让我难以释怀的是,养母有一个亲生女儿郭女士,她是一个单亲妈妈,未婚先孕,女儿十多岁,患有自闭症。
当问到孩子的亲生父亲去哪了?怎么不寻求他的援助?郭女士对着实习生律师无奈说道——不想让孩子父亲知道,自己生了一个不健康的宝宝...(一句一字,字字戳心)
当孩子刚被诊断的时候,相信大部分家长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上网搜“什么是自闭症”,看着网上铺天盖地的信息和一些夸张的描述,家长们往往手足无措,焦头烂额如热锅上的蚂蚁。
有一部分家长不愿意接受,甚至像上述的郭女士觉得自己生了一个不健康的孩子,选择把孩子“藏”在家里;有些家长则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机构,虽然康复未曾间断但效果依然不佳。
这里要提醒我们家长们:
把孩子“藏起来”并不能解决根本性质的问题,不仅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还耽误孩子的最佳康复期;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机构,忽略了家庭康复,同样也是不可取的一种现象。
希望通过今天和大家的分享,让家长们特别是新手父母看后少走弯路。
同时春节假期将至,为此我们特别为大家推荐了一些在家就能和小朋友们一起互动的小游戏,一起去看看吧~
01
别纠结孩子为什么得病。
“为什么我的孩子得了自闭症?”、“孩子长得乖巧伶俐,聪明可人,怎么也不像自闭症啊。”
孩子得了自闭症,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无法接受现实。这里给大家一点建议——不要把眼光局限在“为什么会得这个病”上。也切勿再纠结于在家庭里找一个承担责任的人,这没有任何意义。
其实,家长会带孩子看医生,肯定是因为孩子有异于同龄儿童的地方。
无论是不是自闭症,我们当下要做的是把握时间,0-6岁为儿童康复的黄金期,在这个阶段接受早期有效的干预,预后较好。尽早选择一家合适的康复机构,让孩子早期介入康复,针对发展弱后的领域进行个性化训练,尽可能的缩小与同龄人的差距。
02
不要盲目训练或者放弃训练。
孩子确诊后,有部分家庭会四处问药,即便“目前自闭症训练尚无特效药”这一认识已在学界达成共识,但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阶段普遍缺乏专业信息资源的家庭,仍会有不少家庭走“治病”的弯路。
这里还是要再次提醒——目前,生物医学界尚未提供明确的病因学结论和针对性的药物训练手段,教育干预与康复训练是促进自闭症能力发展、改善终生生命质量的主要途径。
当然,“认为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这个想法同样是不可取的,有部分孩子因症状不明显,早期可能会被诊断为“发育迟缓”,但并不代表就不需要干预。相反,如若没有得到及时的干预,孩子的学习能力没有跟上年龄的步伐,时间越长,孩子与同龄人的差异将越来越大。
03
康复之路只依赖机构可行吗?
把孩子交给机构就万事大吉了吗?
自闭症儿童康复之路只依赖机构可行吗?
国内自闭症专家邹小兵告诉我们:在整个干预康复训练过程中,家长才是那个永远不可缺席的重要角色,尤其是在家庭干预训练中。
受此次疫情影响,大部分机构停课近半年,许多孩子出现“倒退”现象,但我们发现坚持在家进行干预的孩子却进步不少。
家庭是孩子最放松、状态最好,也是最熟悉的生活场所,在这种环境下,孩子能展示最真实的状态。孩子的康复进程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这个春节假期,利用好休假时光和孩子们一起“动”起来吧~
01
假想类游戏
目的:有助于开发自闭症儿童的想象思维,改变其固有的思维模式,提高其生活模仿能力。
● 猫和老鼠
目标:
训练孩子走和跑的运动协调能力、体验假想游戏的快乐感;
准备:
猫和老鼠的头饰各一个;
玩法:
●家长和孩子各选择一个头饰,分别扮演“猫”和“老鼠”;
●“老鼠”选择好家庭环境中的一个隐蔽位置藏好后,发出信号,如说一句:“藏好了”。“猫”开始寻找“老鼠”;
●“猫”找到“老鼠”后,角色互换,开始下一轮的游戏;
● 捉田鼠
目标:
训练孩子对人的面部表情的感知能力;
准备:
猫头鹰的头饰两个、田鼠的头饰一个、小凳子一把;
玩法:
● 家庭中设置一处地点为“地洞”,如沙发。一名家长扮演“猫头鹰”,一名家长扮演“田鼠”,孩子扮演“田鼠”。戴上头饰;
● “田鼠”在场地内做钻洞、吃粮的动作,说儿歌:“小田鼠,真正坏,偷吃粮食搞破坏。猫头鹰,快快来,捉住田鼠别放开”;
● 说完最后一句儿歌,“猫头鹰”迅速跑到场地内捉“田鼠”,“田鼠”只有跳到“地洞”里才安全;
● 角色互换,进行下一轮的游戏;
02
动手操作类游戏
● 吹泡泡
目标:
训练孩子对口部气流的运用能力,视觉的追踪能力及手眼协调能力;
准备:
泡泡器一个或两个;
玩法:
●家长可以拿泡泡器先吹出一些泡泡,位置尽量低一些,让孩子蹲下用手去抓空中的泡泡;
●几个回合后,可以再将泡泡吹的位置高一些,让孩子跳起抓空中的泡泡;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吹泡泡,比赛看谁吹的高、吹的泡泡多;
建议:对于不会吹泡泡的孩子,家长可以拿泡泡器先做示范,尤其是嘴型的示范,慢慢教孩子学会运用口部气流。
● 投纸球
目标:
锻炼孩子手的揉捏能力,发展手指的灵活性及空间距离的判断能力;
准备:
软硬适度的纸若干张(不要用卫生纸),收纳筐一个;
玩法:
●家长将收纳筐放在距离自己有一段距离的正前方,先给孩子做示范,拿一张纸,揉、捏、团,做成一个纸球。再将纸球投进收纳筐中;
●开始时可以辅助孩子进行游戏,孩子熟悉后可锻炼其独立完成;
●收纳筐距孩子的距离可由近及远,慢慢提升孩子对空间距离的掌控能力;
建议:游戏中家长注意提醒孩子是投纸球,重在投的动作上,而不是走到收纳筐前去把纸球扔进去。
写在后面。
适宜在家庭中开展的小游戏远不止这些。
家庭小游戏的开展重在利用现有的场地和材料,构思出各种有趣的游戏,在增进亲子感情、培养默契度的同时,锻炼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对孩子规则意识及等待意识的培养,需要家长持之以恒的带着孩子多做家庭中的游戏练习,不厌其烦的向孩子讲明游戏规则,让孩子一步步的提高自身的规则理解能力,将这种能力灵活的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遵守基本的社会生活规则。
当下,我们能做的且比较容易实现的途径便是在机构进行康复的同时,我们家长自身也不断丰富专业知识,重视家庭康复。
家校合作,才不会停下孩子进步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