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到来的10月22日是【国际口吃日】,设立这个节日可不是为了学结巴说话!而是为了让大家来关注这些人群。
特别是儿童群体,他们承载着未来和希望,更应该受到关心和重视。因此,抛弃偏见嘲笑,倾听孩子心声变得异常重要。
社会为加强对口吃的重视,1997年,在国际口吃协会等四个组织的共同呼吁下把每年的10月22日定为"国际口吃日"。口吃俗称"结巴",是一种在说话过程中出现气流阻断现象而产生说不出或说话不流畅的症状。口吃被医学界认为是世界上最奇怪、最复杂的疾病之一。
对于口吃的孩子或者成人而言,讲话是比较痛苦的事情,结结巴巴,前言不搭后语。说者吃力,听者着急,为了矫正口吃,尝试了各种方法,那么在这些训练中又存在哪些误区呢?今天朗朗就为大家盘点下这些误区~
过去医学认为口吃仅仅是一种心理障碍,因此一些训练就专门针对心理障碍出发,采取与其他心理疾病相似的训练方案。
但据最新研究发现,口吃患者存在神经学的异常。脑扫描研究发现,孩子在口吃时其脑活动性有不正常的改变,主要表现为孩子在说话时应该活跃的左脑区域(言语语言的产生部位) 变得不活跃,而应该静止的右脑区域则变得活跃。
脑扫描研究还发现患者在口吃时其中枢听觉加工区域,听觉和躯体感觉的整合区域活动性异常低下,提示口吃可能与孩子不能有效整合听觉信息和味觉信息有关。而脑左侧尾核是将言语转为肌肉运动的区域,因此专家估计口吃可能因左侧尾核神经递质多巴胺过量引起。
由此可见,口吃患者某种生理上的缺陷或异常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人为的意识所能控制的,这也是单纯接受心理训练只能维持短暂疗效的原因。
到目前为止,暂时没有药物可以直接训练口吃。药物针对的是生理病变的调节,口吃病严格来说不属于其范围。其次药物对人体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副作用。目前训练口吃的药,大多数是一些调节脑神经类的处方,对人的神经刺激很强,容易引起机体依赖,最多可以起到一种心理暗示的作用,比如西药:氟哌啶醇、利培酮和奥氮平,可以缓解口吃症状,这些属于精神类药物,有副作用。
目前口吃并不算是生理上的疾病,不需要打针吃药,医院在这方面也并没有具体的科室设立。医院以临床医学为主,也就是主要针对生理病症吃药打针训练。而口吃还包含心理因素,会受到恐惧交际、自卑、敏感等情绪影响。
患有口吃的孩子或成人需要及时进行必要的社会康复训练。矫正口吃的目的是让孩子恢复正常语言交流的功能,其本身就需要一个实践和熟练的过程。但孩子存在心理障碍,无法短时间内融入社会,造成语言交流机会不多,从而严重阻碍了矫正训练的顺利进行。专家建议学校的师生,当你发现你的学生或同学有以上症状时,不要嘲笑和模仿他们,当与他们交流时,请尽可能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避免给他们形成心理压力,这样有助于口吃者的言语表达的康复。
我们小时候都看过这样一则励志故事——古雅典演讲家德摩斯梯尼小时候口吃,他口含石子面对大海大声朗诵,练习了近50年,终于成为了一代雄辩家。在电影《国王的演讲》中,口吃的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也曾采用口含石子的办法训练口吃。
事实上,口含石子并不是训练口吃的关键,关键在于下定决心战胜口吃,并坚持练习。如果德摩斯梯尼不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50年,相信他也会克服口吃。口含石子还存在着一定的健康风险,比如容易误吞石子造成食道及胃肠道的损伤、误将石子吸入气管造成窒息、石子清洁不当造成细菌感染等。
口吃训练有着较长的历史,传统上曾经有过各种各样的训练方法,如药物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暗示疗法、强迫疗法等等,这些疗法后来在实践中都被否定。
刺激皮下的“穴位”不会对语言神经中枢造成任何影响,更不要说心理训练了,因此针灸训练口吃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至于气功,或许能让人放松地睡一觉,但不会缓解口吃。
口吃矫正器在矫正过程中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并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工具。口吃的形成原因包含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因此单纯的机器介入矫正是没有效果的。
这种东西说白了就是一个播放器,孩子戴上耳机,跟随录音练习发音。至于其号称的“发出电波刺激语言神经中枢”,就是纯粹的忽悠了。而这种播放器往往价格不菲,让家长们花很多钱却收效甚微。
面对外面的各种不靠谱流言,家长们应了解好科学知识,不要盲目听信一些民间偏方,避免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记住以下的小tips,让孩子及时告别口吃,健康成长。
训练口吃最佳时机:6岁前
专家指出,口吃训练最佳训练期应在6岁之前。一旦孩子持续出现三个月的口吃,家长就要及早带孩子就医。
预防口吃的最佳时机:3岁前
一般而言,3岁前是孩子学说话的敏感期,这时家长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不要让孩子模仿电视或电影场面里口吃的搞笑情节。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不要让孩子长期处于一种恐惧、紧张的家庭环境中。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往,应多注意培养孩子与人的交流能力。
就诊指南:口吃要看心理科
孩子长期处于恐惧、焦虑、紧张情绪之中,是造成口吃的重要原因。另外,有些孩子由于性格内向、害羞,不愿与人交往,神经过度紧张,在与人交流时便会出现口吃。这些原因导致的口吃占到患儿的2/3,这种情况应该看心理科,通过心理干预得到矫正。
及时进行干预
孩子一旦出现口吃现象,家长就应重视。否则,待口吃加重或成为习惯时,再矫正难度就大了。针对口吃,主要是通过自我矫正予以训练。自我矫正口吃的方法很多,但大多是从解除口吃的原因与不良发音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