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交成功
  • 姓名为必填
  • 性别为必填
  • 年龄为必填
  • 学历为必填
  • 联系方式为必填
首页 资源中心 专业科普 专业文献 案例分析 | 我的孩子明明很乖,为什么突然变成“熊孩子”了?

案例分析 | 我的孩子明明很乖,为什么突然变成“熊孩子”了?

发布时间:2020.06.12
浏览次数:
分享:

乖孩子变“熊孩子”

婶婶家楼下有个男孩叫洋洋,从呱呱坠地到幼儿园毕业,一直都很乖巧懂事,从来不用家长操心,这让许多“熊孩子”的家长好生羡慕。

然而,自从5岁以后,洋洋的性格突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逆转得简直与以前判若两人,不仅不再文静,反而到处惹祸,常常弄得家里鸡犬不宁,这让家长很是头疼。

有一次,洋洋妈妈在厨房里做饭,他不会再像以往那样安静地看书练字,而是在客厅里把电视的声音调得超大,或是将遥控器摔得很响;

还有一次,洋洋爸爸在聚精会神地写材料,他会磨磨蹭蹭地伸手在键盘上乱按一通,然后一溜烟地跑了。每次爸爸妈妈出来制止或训斥,他不仅没有半点害怕,反而摆出一副玩世不恭、视死如归的架势。


这种转变,相信让不少家长都遇见过并对此十分头疼,其实,这是孩子刷“存在感”的一种行为!


说到这,我们不妨根据东方启音南京凤凰中心的学员案例一起加以分析。我们特别派出了BCBA专家Tracy老师充当此次案例分析观察员与督导,那就看看她是如何具有针对性的给出建议的吧~

Tracy Yip

· 东方启音BCBA专家

· 2012年获得美国弗罗里达理工学院行为分析师认证证书 (BCBA),是该学院唯一认可的华人行为分析师;

· 7年国际注册认证行为分析师,香港城市大学硕士,12年ABA临床工作经验。


案 例

#01 刷存在感的萧萧(化名)

18.nov.2019

  • 她喜欢表现自己
  • 她对周遭事物充满了好奇心
  • 她喜欢把话语重复两遍

萧萧(化名)目前在东方启音上A课与大运动技能。平时,萧萧有很强的动机去互动和尝试接触她周围的事物,好奇心十分强。她对训练师说,她喜欢得到爸爸的关注并喜欢和爸爸互动交流。除了与爸爸,她其实是一个善于交际并且喜欢受到别人关注与表扬的小女孩。


她渴求“存在感”。

有时候,萧萧会指着周围不同的物品并试图把她看见的东西进行命名,但是当她遇见不知道的物体(从未见过)时,她不会寻求帮助(去问父母或者这是什么),而是用她已有的词汇去命名。

除了上面的问题,萧萧目前的自理能力还有待改善,目前吃饭、刷牙等动作仍然无法自己完成。


Tracy Yip的建议:

针对上面的问题,我会建议她的训练师和家长帮助她学会问“这是什么”!我们可以通过展示一张孩子不知道的图片来教她,在给她看图片的同时立刻给出相应的提示“这是什么”,当她重复我们的提示时,我们要立刻用正确的命名回答,以此来强化孩子问问题的行为;

另外,我建议给孩子进行一些适合她年龄和身体能力的体育活动,这样她就能够进行一些大肌肉运动的练习。

教育孩子除了“表扬”,还有“认可”、“懂得”。不会做的事情孩子学会做了,有“成果”了才使用“表扬”,但是“认可”不需要“成果”,孩子只是感受到有人关注、关心自己而已。


请满足孩子的阶段性需求

反常行为,其实意味着孩子的不同需求。

一看到孩子动手打人,一些爸妈第一时间就给孩子定性:「你怎么乱打人呀?」然后给予斥责和惩罚。

实际上,对于0-3岁孩子来说,打人、抓脸、扔东西的行为,并不一定都是攻击性行为——这些反常的行为背后,往往反映出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所发展出来的新需求。


满足生理需求

对0-1岁的孩子来说,绝大多数看似攻击性行为的背后,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例如:

· 咬人、咬东西可能只是为了缓解牙龈出牙时的疼痛;

· 抢东西可能只是因为饿了,希望获得食物;

· 推人可能只是因为感觉被挤到了,希望获得足够的空间;

· 打人可能只是发泄对于看护人无法满足自己需求的不满。


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没有实质的「攻击性行为」,这些令人恼火的打人、抓脸、乱叫等行为也并非为了给他人造成伤害,而是作为满足自己正常的生理需求的一种手段。

实际上,满地跑和各种运动,也是孩子对于自己旺盛精力进行消耗的一种方式;这也是孩子所需的一种需求。


我们可以看看南京中心的另一个案例。

案 例

#02 多动的逸逸(化名)

19.nov.2019

  • 他的自发性功能语言非常少
  • 他的精细运动(小肌肉运动)技能不足影响了他和老师在功能性游戏时的互动
  • 家长表示他有各种不服从的行为

第一次见到逸逸(化名)时,他在和一名训练师玩拼图,可以注意到的是,他的自发性功能语言非常少,不善于表达。这可能与他的精细运动技能不足有关。

但根据家长表示,孩子其实会有各种不服从的行为,比如推人、打人和逃跑。家长认为孩子的这些行为是是和不喜欢别人的接触有关,而逃跑等大动作(大肌肉运动)类的问题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为了自我刺激。


Tracy Yip的建议:

看到上述逸逸的行为,我首先建议训练师将角色扮演和半结构化社交技能小组作为适当泛化社交解难技巧的一部分。

建议家长正视孩子的这些“问题行为”,并建议家长评估多种类别(实物、活动、感觉、社交)的强化范围。


案例总结

说到底,孩子这些反常或令人不舒服的行为,其实只是说明他们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只要克服了这些小问题,你将看到一个良性发展的宝宝。

很多现代的心理学研究者都开始认同,孩子的动作发展和认知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皮亚杰认为,儿童早期的吮吸、伸手拿东西等动作就是为认知发展服务的。他提出,婴儿在主动抓取身边的玩具并成功后,就积累了感性经验,获得了对玩具的整体知觉;而这些知觉有助于他们在下次抓取玩具时,更有目的性,从而更加熟练和精确。

Campos认为,新的动作技能能够重组孩子和环境的互动关系,从而促进个体认知能力的提高。

董奇(现是北师大的校长)等国内研究者也发现,孩子对于空间认知能力更多地受到其爬行经验的影响,而与我们通常认为的年龄无关。


孩子的动作发展和认知发展是互相促进的。

一方面,伴随着动作学习水平的提高,孩子在物体、空间、时间、自我以及自我与客体间的关系、因果关系等方面的认知水平也逐渐发展起来;另一方面,孩子通过主动地探索环境、寻求环境的刺激、促进自身认知的发展,并且不断地整合借助于爬行、抓握、行走、触摸、 观察、聆听等途径获得的经验,协调动作、增强动作的目的性与适应性,促进自身的动作发展。

英国早教专家一直强调父母要让孩子多运动,因为孩子在「动起来」时学得最好,尤其是男孩。

孩子出现这些令人不舒服的「反常行为」时,爸爸妈妈不必过度紧张或者立刻给予上纲上线的定性,而是从内心中接受这是孩子成长中必经的一个阶段,再想办法引导。


东方启音的训练师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与孩子建立良好亲密的关系,再用方法论进行正确引导。

还想了解东方启音在读学员的实际案例,想再听听Tracy老师给出的建议吗?别急,先把今天的消化一下,我们下期再见!

孩子不可能一天就变得完美,家长也是。

在线客服